復合材料力學常識
作者:admin
發布日期: 2021-04-21 10:43:49
復合材料力學常識
我司拉力試驗機可以進行檢測復合結構材料的各種不同性能
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剪切強度,穿刺強度和其他物理性能
發展簡史
在自然界中,有大量的復合材料,如竹子、木材、動物肌肉和骨骼。高低溫試驗箱環境試驗設備里面最常見的溫度試驗設備,與其類似的相關產品有高低溫交變試驗箱、恒溫恒濕試驗箱、高低溫濕熱交變試驗箱等等。試驗機就是一種產品或材料在投入使用前,對其質量或性能按設計要求進行驗證的儀器。老化試驗箱是環試行業中的一種產品總稱,老化試驗箱包含:臭氧老化、紫外老化、氙燈老化、換氣式熱老化、高溫老化、鹽霧腐蝕老化…等眾多老化試驗方式。是人工環境氣候試驗方法中較重要的一種。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天然復合材料結構往往是理想的結構,為人工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發展提供了仿生基礎。
人類用機械的概念創造了復合材料。例如,古代中國人和猶太人用稻草或麥秸加固泥磚蓋房子;兩千年前,中國制造生漆襯里布防腐;中國漆器用薄絲和漆制成,也是現代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雛形,體現了光的機械優勢重量輕,強度高,剛度好。
以混凝土為標志的現代復合材料出現于一百多年前。后來,由于原有的混凝土結構不能滿足高層建筑的強度要求,施工人員轉而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從而解決了施工中的許多問題。
20世紀初,人們開始開發新材料,以滿足軍事對材料力學性能的要求,并在20世紀40年代成功開發了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即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它的出現豐富了復合材料的力學內容。20世紀50年代,強度更高的碳纖維和硼纖維復合材料再次出現,使復合材料的力學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力學學科——復合材料力學。
為了能夠克服碳纖維、硼纖維不耐高溫和抗剪切技術能力差等缺點,近二十年來,人們又研制出金屬基和陶瓷基的復合結構材料。華人在進行復合建筑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我國很多企業貢獻,但中國在復合納米材料工程力學分析研究工作方面的起步和水平晚于歐美十到十五年。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復合材料力學得到了迅速發展。1964年,Rosen提出了一種測定單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縱向抗壓強度的方法。1966年,Whitney和Riley提出了一種確定復合材料彈性常數的獨立模型方法。1968年蔡維倫和希爾形成了蔡-希爾破壞準則,1971年又出現了張量蔡武破壞準則。
1970年,瓊斯研究了一般多向層壓板,得到了一個簡單而精確的解決方案;1972年,惠特尼使用雙Fourier系列解決了扭轉Antho-異質板的耦合剛度的問題。該方法解決的位移不僅符合自然邊界條件,而且快速收斂到精確解,同年,查米斯、漢森和塞拉菲尼研究了復合材料的抗沖擊性。此外,蔡偉倫還就單向層壓的非線性變形特性分析、無彈性問題精細動力學理論、復合材料膠粘劑彈性應力分析等進行了開創性研究。